這部分的內容可能在前幾天有稍微提到,但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獨立出來特別強調一下。畢竟 Rive 本質上是請設計師多負擔了一點工程師的工作,以提升團隊整體的開發效率,但我想在一個正常的團隊,應該很難要求一般的設計師對一些工程師的基本知識有概念,例如命名規則或邏輯的拆分等等,此時怎麼跟設計師溝通就非常重要。
首先一定要提到的是,平常一個專案,可能設計師的成本是 20% 跟工程師溝通,加上 30% 素材製作,工程師的成本是 20% 跟設計師溝通,加上 30% 拿素材切版。用了 Rive 之後,設計師的溝通成本可能從 20% 變成 10%,素材製作的成本變成 Rive 製作的成本,還是 30%。但對工程師來說,溝通成本一樣變成 10%,但拿素材切版的成本整個省略了,變成 0%。
對團隊整體來說,省下了非常多時間成本;對工程師來說,除了溝通成本以外,還省下大量的切版成本;但對設計師來說,省下的主要只是溝通成本,畢竟 Rive 檔是他們做的。所以整體來說對團隊有利,但個別來說,我們要非常感謝設計師大大們的貢獻,大感謝 🙇🏿
因此我們工程師能做的,就是盡量幫設計師再省一點溝通成本 & Rive 製作成本。因為 Rive 有元件的特性,所以有時候寫 Rive 也像在寫程式 component 一樣。那設計師難免不懂程式,這很正常,所以溝通的時候除了要有耐心,可能還要多解釋一些我們覺得很基礎的知識,例如命名與大小寫。
再說的更深入一點,溝通的跟下棋或打遊戲一樣,要先去想對方可能的反應,再根據對方可能的反應,做出合理的行動。否則這不叫溝通,這只叫做發表而已,少了互相交流的成分,對專案進行或團隊沒有幫助。
我一直以為這是常識,但後來發現非常多工程師都是這樣(好吧非工程師也是),他們的溝通只是把已知的事實再阿巴阿巴阿巴阿巴巴巴巴巴巴重複講一次而已,不是換句話說或是放慢語速或是多打三千字就叫溝通,根據對方已知的條件,揣摩對方的反應,再做出對應的合理的回應,同時注意文字與語言的架構,分清楚事實、主張、理由、證據,拿掉不必要的細節、修辭、譬喻,最後注意一下文字與語句的正確性避免不必要的誤會,這才叫做溝通。